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县政府文件

偏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偏关县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1-07-01      来源:偏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相关文件

政策解读:偏关县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实施方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偏关县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偏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偏关县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实施方案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搬迁后扶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依据忻易搬组字〔20211号《关于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力争三年内把全县3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创建为“五好社区”。聚福苑小区作为首批创建小区,为实现创建“五好社区”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搬迁后扶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后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硬任务,把创建“五好社区”作为全面落实搬迁后扶各项政策举措的总抓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产业带动好、就业帮扶好、公共服务好、精神状态好、融入环境好”目标,重点抓好搬迁群众的产业培育、就业帮扶、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内生动力、融合融入、社区治理等工作,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 

  二、创建内容 

  (一)产业带动好 

  做好搬迁后扶工作,重转型、提能力是核心。把产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规划好产业培育重点和发展方向,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持续稳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 

  1.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摸清安置区内搬迁群众发展产业意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依托安置区特色优势,制定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2.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创新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新业态,重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等适合搬迁群众发展的产业,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帮助安置区内有产业发展意愿的搬迁群众拓展发展空间。 

  3.密切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安置区附近建厂兴业,于搬迁群众建立分红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加工型、流通型产业。同时动员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与安置区建立协作帮扶关系,鼓励有意愿的企业、合作社和搬迁群众开办网上商店,建立消费帮扶专区专柜,开展消费帮扶活动。 

  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流转搬迁群众的土地或托管搬迁群众土地等方式,带动搬迁户增收。积极探索以“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拓宽搬迁户收入渠道。 

  5.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安置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种植养殖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搬迁户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动员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消费扶贫精准对接活动,打造安置区特色产品供应链条,着力构建搬迁群众增收产业体系,促进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6.积极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建厂兴业。加大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建厂兴业,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创新扶贫车间建设形式,统筹扶贫资源,为安置区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搭建平台,拓展产业优势,增强发展潜力。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出台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对吸纳搬迁户就业的企业给予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针对企业岗位需求,指导加强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 

  7.全面推广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开办网上商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等在安置建立服务网点加强搬迁户电商人才培训,支持“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搬迁户”的闭环精准扶贫模式。 

  (二)就业帮扶好 

  做好搬迁后扶工作,重赋能、保增收是关键。全面提高搬迁劳动力的参训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切实增强搬迁劳动力职业技能,拓宽搬迁劳动力就业渠道,促进搬迁户实现稳定增收。 

  1.增技赋能上岗。 

  (1)建立完善信息台账。建立搬迁劳动力台账,全面掌握搬迁劳动力的务工需求、求职意愿、年龄结构、素质技能等基本信息。 

  (2)积极强化就业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培训、以工代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对接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3)扎实落实技能培训。深化“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结合就业意愿,提高搬迁群众技能证、资格证、等级证的覆盖率,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接受1次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4)积极鼓励就地创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创业场所或平台,引导具备创业能力的搬迁群众优先入驻,对发展好的可给予税费减免、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倾斜。 

  2.拓宽渠道供岗。 

  (1) 鼓励企业吸纳劳动力。鼓励当地各类涉农企业、扶贫产业园区、扶贫车间、扶贫工坊优先吸纳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2)推动公益性岗位开发。完善以劳奖补、以工代赈等联动机制,统筹合理开发保洁、保绿、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妇幼保健、托老托幼助残、乡村快递收发等便民服务类岗位,新增或调剂岗位优先保障搬迁劳动力就业。 

  (3)促进稳就业、稳增收。安置区要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3.强化服务保岗。 

  (1)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搭建企业和务工者供需平台,培育安置区劳务经纪人,精准对接用工需求,组织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做好劳务输出的服务保障工作,维护外出务工人员权益。 

  (2)落实失业救助政策。探索建立搬迁群众失业救助制度,对因客观因素导致有就业意愿而未就业的搬迁群众按照不高于我县失业保险金标准给予临时性、阶段性、季节性的救助。 

  (3) 强化组织指导服务。要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帮扶力量,实时关注搬迁劳动力的务工就业情况,强化指导服务,跟踪扶持就业。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加大对搬迁劳动力的政策宣讲、信息发布、工作推介、法律援助、沟通指导等服务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就业招聘活动,提高搬迁群众的自主择业能力。 

  (三)公共服务好 

  做好搬迁后扶工作,重配套、强服务是基础。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保障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重中之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补短强弱、扩容提质”的原则,对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配套,确保安置区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齐全,满足搬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1.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综合超市,便利菜店、公交站点、警务室、医疗室等服务设施已全部运行,推动电商网店、充电桩、公共资源回收商业网点进驻安置小区。对安置区的供排水管网、电网、路网、通讯网络、垃圾污水处理,供气,供暖等实施进行提档升级。 

  2.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提升医疗室、警务室、物业、文化场所、大众健身等公共服务功能。 

  3.做好配套服务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建立风险台帐,制定帮扶预案,确保应纳、应帮尽帮。每年开展一次安置区房屋质量排查专项行动,保障安置区房屋质量安全;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安置区住宅物业维修基金,专项用于安置区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大修、更新、改造等。 

  (四)精神状态好 

  做好搬迁后扶工作,重引导、转观念是保障。把搬迁群众的精神状态作为安置区工作好坏的“晴雨表”,加强安置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逐步转变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保障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1.加强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化体育、科学普及和感恩教育等实践活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社区内婚丧嫁娶等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区氛围。 

  2.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社区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星级文明户”“三好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提振搬迁群众精气神。 

  3.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严格落实搬迁群众享受的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的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耕地地力保护等各种农牧业补贴和生态补偿等政策;搬迁群众的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权益保持不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权益保持不变。 

  (五)融入环境好 

  做好搬迁后扶工作,重机制、合民心是根本。把搬迁群众满意作为安置区规范完善的重要标致,加快党组织领导的安置区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社区自治、法制、德治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确保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实现安置区共治、共享、共融。 

  1.健全安置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架构。成立正式党员的党总支基础组织体系,社区居委会管理机构,成立各类社区救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 等, 志愿性服务组织,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业主委员会,同时制定规范各类规章制度。 

  2.加强安置社区工作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推选好社区队伍,组建居民小组,选派好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楼栋负责人。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形成扁平化、网格化的管理格局,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水平,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并完善动态调整机构,落实社会保险等待遇。要持续做好安置社区环境的优化工作。 健全完善社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做好特殊群众关爱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畅 通信访和诉求表达渠道,做好纠纷调解工作,做好安置社区内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实施管护等日常工作。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相关部门务必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树牢树立“四个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要深刻认识创建“五好社区”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兜住返贫底线、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现实意义,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具体扶持措施和办法,周密安排部署,抓好统筹落实。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重点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搬迁安置区资源禀赋和周边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让各项政策措施在搬迁群众中做到家喻户晓。 

关闭本页